沒有天生的大企業,所有大企業都是從中小企業做起來的,所以中小企業不必妄自菲薄,也許你就是明天的大企業。
中小企業如何才能成長為大企業,這是中小企業最關心的問題。
為什么要學習大企業?因為大企業是成功的,當然要學習成功者。
聽起來蠻有道理。
可是學習成功者,就是學習大企業嗎,事情沒有那么簡單,因為我們看到大量中小企業在學習大企業的時候,常常無法學習或者學得支離破碎的,因為:
第一,當下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資源、人才、能力不一樣,大企業做得到、做得好的,中小企業做不到呀。
差距太大,結果沒有辦法學。
第二,從當下這個時間截面看,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,發展邏輯就不一樣。
中小企業抓機會,重創新,做長板,追求差異,追求速度,注重營銷;
大企業既做長板又做短板,雖然也在創新,但是創新動力總是沒有中小企業急切和強烈。
因為大企業是現有市場最大的受益者,他守住現有的蛋糕才是第一要義。
大企業講究系統性、整體性,相對于創新和速度,更注重不能犯戰略性錯誤。
相對于營銷,更注重管理,大企業贏靠的是效能。
因此,中小企業要學,不是學習大企業的現在,而是要學習大企業當年還沒有成為大企業的做法,要學習大企業當年從小到大的模式、經驗和方法。
可是,仍然有問題,時過境遷,大企業當年從小到大成長發展所處的市場環境、消費者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,多數模式方法已經無法模仿和復制。
怎么辦?我們應該從大企業那里學習什么,怎樣學習?
中小企業學習大企業,只能是借鑒式學習,不能照搬。
應該研究并找到大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條件與成功的關系邏輯,掌握大企業成功的一般性規律,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,把總結出來的規律方法拿到現實中做適應性調整,進行靈活性適應性地學習和借鑒。
比如:學習大企業的理想和志向:想做大,才能做得大。
想做大,才能做得大。只有想,經營行為才會校正到做大的軌道上來。
戰略大師艾?里斯說:
“如果一個小公司想要成為大企業,那么就要遵循‘大’的法則,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小公司,要著眼于國外,著眼于全球,向全國、全球市場發展;同時,要往小處做,讓自己比對手更加聚焦?!?
“要把自己看成是剛起步的大企業。如果你把你的公司看做一個小企業,尋找的理念也適用于小企業,那你的公司就會一直是一個小而且盈利相對低的企業?!?/span>
我贊同艾?里斯的觀點,小企業要想做大,一定要有大的想法,要大處著眼,戰略目標要遠大;
同時又要小處著手,具體行動要聚焦。
比如:中小企業起步時,要選擇具有某種天然認知和消費勢能的區域市場,要選擇可以借助產地、消費認知、消費習俗等各種天賜勢能產品。
加多寶涼茶就是從涼茶的故鄉廣東開始的,這里有源點市場和源點用戶;
在營銷上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承德露露,一枝獨秀屹立在杏仁露飲料市場,承德山區產地認知的勢能起了很大作用,對此,娃哈哈在這個品類里也對他奈何不得。
再比如:中小企業要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上位。
《大趨勢》作者約翰?納斯比特說得好:成功靠的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利用機會。
中小企業要善于利用新媒體、新渠道、新零售等各種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機會,“颶風來了,豬都能飛就是這個道理”。
小米抓住了智能手機大普及的機會,元氣森林抓住了零添加還要爽的機會,
有人說了,產業升級哪有中小企業的份。
錯!大企業是現有產業的既得利益者,他升級的動力總是不足,相反保守拖延才更符合大企業的既得利益。
第一臺數碼相機誕生在柯達,第一款智能手機由摩托羅拉首創,現在他們在哪里?
如今,功能化食品成長食品創新的方向,大量中小企業成為創新的主力。
還比如,成功地主導一個小市場遠比搶來一個大市場而守不住好得多。
在預判未來市場潛量不錯的前提下,無論是品牌定位還是市場范圍,要從一個小得足以守得住的市場起步,就像當年的六個核桃,只要你每一步是獨一無二、無可替代的,成功就會到來。
有人說,我們無需學習大企業,應該創新,不走尋常路。
我說,創新是需要的,但是創新超越不了規律。
我們學習借鑒不照搬,其實是在試圖找到成功企業背后的成功規律。
敬畏規律,至少可以規避一半以上可能發生的錯誤。
這是中小企業學習大企業就有的姿勢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:pinpaicehua2024@163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