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板和大企業里的職業經理人由于職業角色的原因,經常要代表公司驗收新設計的包裝設計作品。
可是這件事總是讓他們很頭疼,自己不懂設計,還要評判和驗收,說了外行話會很丟人,PK不過乙方設計公司怎么辦……一直想不出好辦法。
今天我就來給甲方的老板和職業經理人端正一下思想觀念,給出正確方法。從此,不再為這個并不復雜的事情犯頭疼。
一是,消除一個誤區
“驗收包裝設計作品,要懂平面設計”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!
為什么這么說呢?
道理顯而易見。美食鑒賞專家一定是大廚嗎?不一定對不對?因為沒有人說只有高級廚師才有資格品鑒美食;同樣,一個小學生也完全有資格有能力評價學校各科老師的講課水平,因為沒有人說只有當過老師的人才能點評老師的講課水平。
甲方與乙方,在設計專業上一定存在相對的“外行”與“內行”,不然,甲方也不會花錢聘請乙方為之工作。
那么在評判、驗收包裝作品這件事上,到底什么才是甲方應該關注并可以與乙方PK的事情呢?對嘍,是包裝設計的目的,是這款包裝承擔的市場營銷任務。
甲乙雙方雖然職責不同,技能不同,但是,在“包裝設計”這件事上雙方有一個匯聚點,這就是包裝設計的目的。
甲乙雙方在一款包裝設計作品在市場上的作用和目的是相同的,是在合作之初達成共識的。
因此,對包裝的評判和驗收,雙方都要回到包裝作品的市場營銷目的上,在這個點上來PK。
設計是手段,包裝作品的目的才是雙方共同需要和追求的。
甲方如果在設計技巧上跟乙方PK,能不能PK得過暫且不說,重要的是這個事情如果這樣做,就跑偏太嚴重了。
二是,在回歸目的上又有方法
本次包裝設計的目的和需求是甲方最應該把握也最能夠把握的。
甲方老板和職業經理人是干什么來了,是驗收包裝,而不是比賽誰對設計技藝懂得更多。
驗收又是為什么,是要拿到符合甲方營銷目的和設計初衷的包裝。
回歸了目的,甲方應該掌握哪些驗收方法呢?
包裝設計的評判和驗收標準可以有許多,這里只說最重要的三個。
標準一:準確響應客戶需求。
客戶總是帶著問題和任務來的,每一款包裝總是在解決重要的具體的和急迫的問題。解決沒解決,解決得好不好,這是首先需要判斷的。
包裝設計是一種商業行為,能夠實現賣貨等商業目的的才是好包裝。這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,不可以向任何觀點主張讓步。
有些包裝設計作品出來以后,看著很“虛”,雙方都感覺心里空落落的沒個底,多半是因為包裝沒有表現出清晰的目的性和實效性。
如果主要問題沒有解決好,包裝沒有回應甲方客戶的需求,卻在細枝末節上花了許多心思,把包裝設計搞成了審美活動,滿足了個人偏好,這樣絕對不行,這樣的包裝沒有實效性。
包裝作品沒有準確響應客戶需求有兩種情況。
第一種情況,策略任務在工作一開始就沒有分析提煉清楚,不具體、不準確、不尖銳。
甲乙方對包裝作品的評價不一致,經常首先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,而是在策略任務上沒有分析提煉清楚,或者以為清楚實則模糊,不具體、不準確、不尖銳。
這時,需要在策略上返工,首先需要把解決什么表達什么徹底搞明白。
這塊工作千萬不能概括和籠統,一定要具體具體再具體,細化細化再細化,把問題和任務分析提煉得純粹而準確,雙方達成一致,再修改包裝設計。
如果策略沒有厘清,千萬不要在創意設計上扯來扯去。扯也沒有意義、沒有成效。
第二種情況是,策略清楚,雙方并無異議,但是雙方中有一方跑偏了。
提案后,客戶不滿意,說不符合他的審美,于是設計公司開始揣摩,客戶到底想要什么呢?
按照揣摩到的客戶心理去修改,再次提案,還不對。
客戶在幾種思路風格中糾結,總是拿不定主意用哪個好,這個場景恐怕許多人都熟悉。
其實,這是各人按照各人的想法“隨心所欲”地判斷,沒有統一的立場、目的和初衷所致。
這時,雙方需要回到策略任務的起點,回歸到客戶到底為什么要做新包裝,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上來。
客戶請設計公司或者設計師做包裝設計,總是帶著目的來的。
比如新產品新品牌;舊包裝升級;解決某一個渠道或者顧客認知問題……有時甚至一款包裝帶著重大的戰略使命。
雙方在簽約合作的時候,就應該而且必須把本次包裝設計工作的目的任務明確下來。這是即將出版的《好包裝:賣貨的策略與原理》里說的,包裝策略應該完成的工作。
不允許出現甲乙雙方任何一方有意無意游離和忘記本次包裝目的、主題的現象。
能夠正面、高效解決客戶問題的,就是好方案,這是判斷包裝設計優劣的第一個標準。
筆者這個工作方法,經常倒逼客戶深度思考,有時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,作品出來了,客戶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,引導客戶首先檢查策略有沒有問題,這時客戶才發現,是自己在策略端沒有思考清楚,包裝設計的目的用意交待得不準確。這時調整想法,亡羊補牢,一切都來得及。
同時,甲方客戶也會對設計方的專業嚴謹產生敬佩,今后的合作配合度會更高。
一般來說,凡是在合作之初洽談并且明確了客戶需求,包裝作品給予了高滿意度響應的,雙方的合作就會愉快,分歧少,共鳴度和滿意度高。
事實上,在正式向甲方客戶提案之前,乙方設計公司內容逐條按照客戶需求來評判打分,自我打分在85分以上的,才是提案標準中的合格作品。
標準二:重點突出。
這是第一條標準的繼續,解決問題必須重點突出。一款包裝只能重點解決一個問題,突出一個核心信息、一個視覺符號。
響應和滿足客戶在提升銷量、塑造品牌上的具體需求,要看有沒有重點,重點突出不突出,主要問題解決了沒有,解決得好不好。
比如老包裝升級,是解決價值不清,與需求的關聯不明確,還是解決與同類產品相比沒有差異,價值不獨特的問題?是解決包裝在終端在貨架被同類產品淹沒的問題,還是包裝與目標人群錯位沒有吸引力的問題?
包裝是解決問題的,解決問題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,就必須要有重點。沒有重點往往是因為沒有找準問題,生怕落了什么,為了提高保險系數,于是面面俱到。
無重點,多中心,是沒有想清楚、心里沒底的表現。在這種情況下讓當事人有取有舍經常像要了命似的,他擔心有可能把重要的東西舍棄了,干脆,全堆上去吧。
大家經??吹竭@樣的包裝作品,每一個設計元素都放大放大,元素與元素之間互相爭奪注意力,最終結果反而雜亂無章,缺乏層次,沒有主次。這樣的作品,干擾顧客注意力,沒有焦點,找不到重點,事與愿違。
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是抓錯了重點,沒有對重點進行審慎篩選,隨心所欲,抓住一點不顧其余,這是工作不嚴謹不嚴肅的表現。
比如,有人說,這個包裝作品辨識度不高,要求設計師對包裝的設計要特立獨行。
如果這款產品是一家市場跟隨型小企業的產品,又不想引起品類老大的警覺,那么包裝恰恰要與大牌產品有一些像,在品類認知上(包括瓶型、容量、圖文設計風格)隨大流,隨大流才能借上品類紅利,迎合消費者的熟知感,避免為了辨識度給消費者一種突兀另類的感覺,品牌也不必突出,清晰有適度存在感就可以了。
總之,辨識度要有方向和分寸,不能為辨識而辨識。
標準三:包裝要素完整和可執行。
包裝設計公司要想客戶之想,也要想客戶沒有想到的,拿出的作品既要賣貨,同時要規范和完整,交到客戶手里具有可執行性,這才叫專業。
一是用包裝“五力”衡量。
“五力”既是賣貨包裝設計的最高追求,同時又是基本標準。用“五力”衡量新作品,作品就絕對不會跑偏,不會出現被忽略被漏掉關鍵問題的現象,避免出現低級錯誤。
比如現實中經常見到,挺漂亮的包裝就是不知道這個產品是啥東西,缺少通用規范的大家看得懂的品類名稱,這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包裝,以筆者的標準衡量,這是犯了非常低級的錯誤,不可原諒。
再比如,有些品牌獲得了許多獎項,企業平時低調慣了,或者認為不是行業頂級大獎,不好意思拿出來傳播。
這又錯了,企業與客戶信息是不對稱的,信任狀有總比沒有要好,無論如何也比自己叫賣來得可信,更不用說信任狀是包裝上不可或缺的元素。
上述問題都能夠用“五力”逐一衡量檢查出來。
二是檢查規范和完整性。
按照本書第二章“第二個秘密,包裝信息的價值分級和排序”里講的“第二級:顧客關心的其他產品信息” 檢查校對,內容包括:花色品種、克重、容量、產品種類、配料表、營養成分表、使用方法、保存方式、生產日期、保質期、注意事項、品牌商(委托單位)、地址、生產商、生產地址、服務熱線、二維碼等;還要把“第三級:生產、監管和流通各環節對產品要求的規范性信息” 包括生產許可、執行標準、條形碼、技術說明等,一一檢查校對。
重要提示:設計師在對第二級第三級信息校對完畢后,一定要請客戶再次校對并簽字。
在這些信息表達尺度及設計要求上,客戶對自己所處行業的規范、禁忌等往往比設計師更加內行和專業,更熟悉規章章程。
最后還要檢查可執行性,即包裝的材料和工藝要求要符合企業的實力、成本控制和生產實際。
包裝設計方案中的材料、工藝和與生產線是不是適配,都要與企業充分溝通,考慮周全,要確保包裝設計稿能夠落地執行。
判斷任何事物都要首先明確立場、建立標準。
甲乙雙方在共同的立場標準之下,就不會出現“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”的現象,就不會出現因當事人評判人的地位、立場不同而不同了,也不會一個客戶一個樣,一個產品一個樣和片面強調特殊性的現象。
甲乙雙方要找到不因客戶和產品而異的具有普適性的評判標準。從包裝設計公司自己的工作過程來講,也需要一套客觀的評判標準防止策略師和設計師跑偏。這是甲乙雙方的共同需要。
術來有專攻,永遠不要跟對方PK對方專業里的事情。認清自己的角色和目的,掌握關鍵的驗收方法,讓驗收包裝作品不再頭疼!